隔震支座厂家

减隔震行业空间是很小吗?未来发展如何?

我国为地震多发区,全国一半以上的城市位于地震基本烈度 7 度及 7 度以上地区,6 度及 6 度以上地区占国土面积的 79%,全国地震设防区面积占国土面积的 60% 以上。因此加快建筑工程的减隔震技术具有重要的意义和现实需求,为此国家立法历时 8 年之久,终于在 2019 年发布了《建设工程抗震管理条例》(征求意见稿),并将其纳入 2020 年国务院立法计划中,且在《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工程质量安全监管司 2020 年工作要点》再次强调加快推进立法进程。未来随着立法的落地,强制性减隔震的应用范围和规模不断扩大,我国减隔震行业发展空间广阔。

我国为地震多发国家 对减隔震需求紧迫

我国地处欧亚板块的东南部,受环太平洋地震带和欧亚地震带的影响,是个地震多发国家。据统计,我国大陆 7 级以上的地震占全球大陆 7 级以上地震的 1 /3,因地震死亡人数占全球的 1 /2; 我国有 41% 的国土、一半以上的城市位于地震基本烈度 7 度及 7 度以上地区,6 度及 6 度以上地区占国土面积的 79%。

据统计,我国 30 个省份发生过 6 级以上地震,19 个省份发生过 7 级以上地震,12 个省份发生过 8 级地震。地震活动较为强烈的地区是:青藏高原和云南、四川西部,华北太行山和京津唐地区,新疆及甘肃、宁夏,福建和广东沿海,台湾地区等。其中云南省全部国土面积都处于 6 度及以上的地震烈度设防区,其中 7 度和 8 度设防面积占全省总面积的 78.6%,加上 9 度区,占总面积的 84%,设防区面积之大,烈度之高,居全国首位

而由于我国减隔震研究起步较晚,技术相对落后,导致在同等强度地震下,我国受到地震的损害比发达国家更严重,美国 1989 年加州洛马普里埃 7.1 级地震死亡人数为 63 人,日本 1995 年阪神 7.3 级地震死亡人数为 6500 人,而 2008 年我国汶川 8.0 级地震死亡人数达 6.9 万人,是日本和美国的数十倍,甚至高于伊朗和巴基斯坦等国家。因此,在我国研发和应用建筑减隔震技术具有重要的意义和现实需求。

我国减隔震起步较晚 目前处于发展初期

全球减隔震技术的快速发展始于 20 世纪 60 年代,但我国直到 80 年代后期,才开始关注减隔震技术,并于 1993 年才出现首栋间减隔震建筑。2001 年,建筑隔震与消能减震技术写入国标《建筑抗震设计规范》,标志着隔震消能技术在我国的成熟发展。此外随着 2008 年汶川地震后修订《防震减灾》,2010 年新版《建筑抗震设计规范》对隔震使用范围的调整,以及 2014 年发布政策加大隔震建筑全国推广力度等,我国减隔震逐渐受到重视,减隔震建筑开始在全国推广开来。

随着近年来,我国减隔震技术在全国范围内的大力推广,目前建筑减隔震技术在全国各省市自治区几乎都有应用,包括云南、新疆、四川、陕西、甘肃、河北、江苏、山西、北京、山东、宁夏、天津、广东、海南、福建、内蒙、青海、上海、广西、河南、吉林、台湾等省市。

根据国家住房和城乡建设部颁布的《关于印发 2016 年城乡建设抗震防灾有关统计数据的函》、《关于印发 2017 年城乡建设抗震防灾工作有关统计数据的函》以及《全国工程质量安全提升行动进展情况的通报》(每年分四个季度统计)的统计情况,2016-2018 年我国新开工减隔震工程 895、2042、1783 项,2019 年前三季度全国新开工减隔震工程 916 项(由于新冠疫情影响,2019 年第四季度统计数未公布)。整体来看,国内建筑减隔震产品的市场需求呈现增长态势。但受国内宏观经济影响,2019 年学校、医院、大型公益建筑等基础设施建设领域内的新开工的减隔震建筑项目数量略有下降。截至 2019 年前三季度末,全国累计竣工减隔震工程 7000 项。

市场规模方面,减隔震建筑按新开工计算; 每栋建筑隔震产品的使用量,则参考震安科技 2017 年发货在建隔震建筑 563 栋,隔震产品销售 26569 套计算,则平均每栋建筑隔震产品用量在 47 套左右; 每套产品的价格,参照震安科技,2016-2019 年公司产品平均单价为 9014、8735、9546、11447 元。2019 年按照新开工 1300 栋计算(四季度数据因疫情影响尚未公布),则 2016-2019 年我国减隔震产品规模分别约为 3.78、8.38、8.00、6.99 亿元,市场规模总体较小,且变化较大。

市场竞争方面,目前国内具备自主研发生产能力、持续时间较长的企业大体有:云南 1 家、江苏 4 家、河北 1 家、广东 1 家、四川 1 家、湖南 1 家、广西 1 家、浙江 1 家、上海 2 家、北京 1 家。具体企业分别为:无锡圣丰建筑新材料有限公司、衡水震泰隔震器材有限公司、广东宇泰制震装备股份有限公司、四川强实隔震科技有限公司、株洲时代新材料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柳州东方工程橡胶制品有限公司、浙江天铁实业股份有限公司、苏州海德新材料科技股份有限公司、上海路博减振科技股份有限公司、上海蓝科建筑减震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建研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江苏容大减震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南京大德减震科技有限公司、云南震安减震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其中,震安科技是全国领先的隔震产品 (隔震支座) 生产企业,行业市占率超 30%,公司年销售减隔震产品 3.5 万套以上,未来 2 年三大新项目的陆续投产将新增 12.2 万套减隔震产品产能; 时代新材代在全球汽车减振领域规模排名第三,在新型减振产品和新项目产品获得市场突破。轨道交通板块是时代新材主营业务的核心板块之一,在营业收入中占比达 20% 以上,其中桥梁及建筑工程减隔震产品质量受国际认可,截至 2019 年,时代新材桥梁支座产能为 50400 件。

但其实从我国当前各省市减隔震建筑及全国间隔产品规模来看,当前我国减隔震建筑仍然处于发展初期,即使是减隔震建筑数量最多,规模占比最大的云南,其减隔震建设的渗透率也不到 1%,行业发展还有待政策和市场的大力推动。

政策加快减隔震市场发展,强制性政策呼之欲出

2009 年以前,我国减隔震行业相关政策主要是技术规范类,如《建筑抗震设计规范》(GB50011-2001)、《叠层橡胶支座隔震技术规程》(
CECS126:2001)、《橡胶支座第 3 部分:建筑隔震橡胶支座》(
GB20688.3-2006)等。2009 年以后国家开始加快减隔震的应用推广,如 2009 年 5 月住建部印发《关于切实做好全国中小学校舍安全工程有关问题的通知》,要求抗震设防烈度为 8 度及以上地区的甲、乙类新建中小学校舍,符合隔震技术使用条件,鼓励优先采用隔震技术;2014 年 2 月住建部发布《关于房屋建筑工程推广应用减隔震技术的若干意见 (暂行)》,鼓励和提出,抗震设防烈度 8 度(含 8 度) 以上地震高烈度区、地震重点监视防御区或地震灾后重建阶段的公共建筑采用减隔震技术。该文件的推出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多个省份和自治区转发并要求执行。

值得注意的是 2019 年推出的司法部、住建部发布《建设工程抗震管理条例》(征求意见稿),对减隔震行业影响重大,管理条例相较过去的政策性文件在推行态度上发生根本性的转变,同时也增添多个重要内容。首先,管理条例由过去鼓励性的关键词更换为“应当采用”的强制性用词,标志着国内减隔震行业在国家政策层面正式由鼓励性向强制性转变。其次,管理条例新增内容包括减隔震应用领域的拓宽,由原来的“学校和医院”向“养老机构”、“应急避难场所”等延伸,同时提出抗震加固要求以及装配式建筑的减隔震应用支持。

此外,为了进一步加快高烈度区地区的减隔震“强制性”要求,国家已经将《建设工程抗震管理条例
》已列入 2020 国务院立法计划,预计年底或 2021 年初落地概率极大。届时将极大的推动我国减隔震技术的应用范围和应用规模。

我国减隔震市场空间巨大,百亿规模可期

数据显示,我国地震设防区面积约占国土面积的 60%。2019 年全国房屋建筑施工面积约 35.32 亿平方米,则粗略估计地震防区内新开工面积约为 21.19 亿平方米。未来随着《建设工程抗震管理条例》的落地实施,我国减隔震应用范围和应用规模将不断扩大,假设隔震应用单位造价约 100 元 / 平,按照 2019 年房屋建筑施工面积假设,当地震设防区减隔震应用渗透达 1% 时,则减隔震市场规模可达 22 亿元; 渗透率达 5% 时,规模可达 106 亿元; 渗透率达 10% 时,规模可达 219 亿元,行业空间巨大。

此外,随着减隔震行业的快速发展,《建设工程抗震管理条例》强制范围外应用,如 LNG、商业地产、IDC 也将扩大影响,加之随着我国基础设施补短板和 LNG 等公共建筑类别抗震设计需求刚性,未来减隔震应用前景非常广阔。

正文完
 
kdmin
版权声明:本站原创文章,由 kdmin 2022-11-15发表,共计3397字。
转载说明:除特殊说明外本站文章皆由CC-4.0协议发布,转载请注明出处。
隔震支座厂家
评论(没有评论)
隔震支座厂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