隔震支座厂家

四川震灾发生原因分析和灾害影响

一、原因分析

引起地震的原因很多,有因地层断裂错动发生的地震,有因火山喷发引起局部地区振动而发生的地震,有因洞穴坍塌、地层陷落、岩体滑动而产生的地震,有因人类活动引起的地震,还有因天体坠落冲击大地而触发的地震;等等。诸多因素之中,因地层断裂错动而产生的地震,占天然地震的 90% 以上。

地震的发生,是地壳运动产生断裂失去平衡的结果。地球运动变化,对地壳各部分岩层产生的巨大地应力,作用于地壳岩层,使一些岩层发生褶皱变形。当地应力的作用逐渐加强,在超过某处岩层的强度时,就会在那里突然发生破裂或断裂错动,这时由于地应力集中作用于岩层,所积累起来的能量便急剧地释放出来,引起周围物质振动,并以弹性的地震波的形式向四周传播出去,待地震波传播到达地面时,地面就随之振动起来,这就形成了地震。火山爆发时,会释放出巨大的能量,使大地产生震动。火山活动产生的地震约占地震总量的 7%。在有石炭岩地下溶洞的地区,有时因地下溶洞坍塌或其他原因的塌陷,也能引起小范围内地面振动。这类地震很少,也很微弱。

人类通过修建水坝水库、深井高压注水和进行地下核爆炸等活动,也可能无意中触发地震。另外,陨石冲击大地也会引起地震。如 1908 年 6 月 30 日,西伯利亚落下一块巨大的陨石,冲击坑周围 10 余公里范围内,林木遭到破坏。巨大的空气波动,使 100、200 公里以外的建筑物都受到了影响,甚至 8000 公里以外英国的气压计都曾明显地记录到。

四川地震活动发生最主要的原因在于分布于四川境内的地层断裂错动而引起。四川位于我国西南腹心地带,地跨我国二、三级地形台阶,东部为四川盆地和盆周山地,西部为川西高原和山地,地层岩性复杂。地质构造上以龙门山断裂至金河断裂为界,东部为扬子准地台区,西部为松潘、甘孜地槽区。断块构造上主要由川滇菱形块体、川青块体和四川块体组成,鲜水河断裂、安宁河—则木河断裂、龙门山断裂构成三大块体的分界线。地壳结构在东台、西槽构造背景基础上,形成新的构造块体,这些构造块体受区域主干活动性断裂带的控制。

四川活动性断裂带有甘孜—玉树断裂、炉霍—乾宁断裂、乾宁—康定断裂、安宁河断裂、则木河断裂、理塘—德巫断裂、磨盘山—昔格达断裂、金沙江断裂、巴塘断裂、德格—乡城断裂、甲米断裂、盐源弧形断裂、辣子弧断裂、龙门山断裂、岷江断裂、虎牙断裂、阿坝断裂、松岗断裂、抚边河断裂、松平沟断裂、峨边断裂、利店断裂、玛瑙断裂、靛兰坝断裂、峨眉山张沟断裂、普雄河断裂、甘洛—竹核断裂、蒲江—新津断裂、龙泉山断裂、华莹山断裂、黄葛坡断层、自贡北东向隐伏断层、荣县—威远基底断裂等。由于印度板块向北移动与欧亚板块发生顶撞作用,导致青藏高原地壳迅速抬升,板块内断层直接受到这一强烈活动的影响,发生大面积的块体升降运动、断裂活动,致使四川出现无数次大大小小的地震。地震局限在一个地震带内的某一活动断裂带上,沿断裂带迁移,从甘孜、炉霍一带的地震情况即可看出这一点。从 1811 年到 1973 年,甘孜、炉霍一带发生了多次破坏性地震,震中位置始终沿着鲜水河断裂带来回迁移。在以炉霍为中心,南至道孚,北至甘孜,长约 130 公里,宽约 60 公里的范围内,从 1904 年到 1973 年的 70 年间,6 级以上强震发生了 5 次。显然,这些地震是受活动断裂带控制的。1976 年 8 月松潘—平武地震,虎牙断裂是其发震构造。虎牙断裂全长 60 公里,先后发生的 3 次强震和数百次余震都沿此断裂分布。由是观之,四川地震灾害发生最主要最直接的原因在于地震带内的断层移动错位。

 

二、地震破坏和影响

对四川而言,地震灾害是危害甚大的主要自然灾害之一,1985 年 3 月 29 日自贡一次不大的地震(4.6 级),竟也造成 1 亿多元的直接经济损失。地震之所以生成灾进而为害,是因为一次强烈的地震能释放出震撼山河的能量,破坏大地及其上面的一切。地层受地壳运动长期挤压突然断裂,蓄积已久的能量迸发出来,即使轻微的刚能感觉到的地震,也常释放出 1015 尔格(能量单位,1 度电 =3.6×1013 尔格)的能量。在坚硬的花岗岩中,用 3 千吨炸药爆炸,仅相当于一个 4 级地震;用 3 万吨炸药爆炸,仅相当于一个 5 级地震;30 万吨炸药的巨大爆炸,也只有一个 6 级地震那么大。如果把一个 8.5 级地震释放出的能量换算为电能,大约相当于 100 万仟瓦的发电厂,在 10 年间发出的总电量。可见地震释放出来的能量是十分惊人的。

在一般情况下,4.0 级以下地震不会造成灾害,或仅有轻微损坏;4.75 级以上地震能造成不同程度的破坏,7 级以上地震会造成严重灾害。由于地质构造条件和地下水情况有所不同,各种建筑物耐震程度的差异,以及震源深浅和距离震中的远近,使得同一震级的地震给各地造成的损失大不相同。人烟稀少的山区,虽有严重的地裂山崩,也引起了大面积的地形变化,但生命财产损失不多;而人口稠密、商旅发达的富庶之所,即或一次小震亦会带来灭顶之灾。综观四川历次地震,它给四川带来的灾难是多方面的,主要有以下几点:

第一,地震破坏了四川地表,山河移易,“高岸为谷,深谷为陵”,沦海变成了桑田。

受强震影响,地面上升隆起或裂缝沉陷,喷沙冒水,丘崩岩垮,群山如剥,道路被毁,江水改道、断流,河道阻塞,形成湖泊,四川邛海、叠溪海子、黔江小南海、雷波马湖等都是地震留下来的痕迹。1933 年叠溪地震时,万石飞空,青岩下坠,四郊龟裂,叠溪台地大规模崩溃,堵塞岷江,形成地震湖。蚕陵山由于地震作用,沿北东东向劈成两半,形成地震断层。自然破坏极为严重,原有地貌完全改观。1976 年松潘—平武地震,在大震中心地带的猫儿山,“剥皮”似的山崩,最大面积约 8 平方公里;白马河西南分水岭东侧一带,山崩岩塌,堵塞涪江多处,形成数个小湖,最大湖面约 10 亩,截断涪江 40 分钟;元宝山多处出现重力地裂缝,长达数百米。

第二,地震造成严重的财产损失。

一次强震往往在短短的几秒钟或几分钟就能造成巨大的财产损失,毁灭人们长期创造出来的物质财富,尤甚是在大城市、工矿企业、国防基地以及大水库、大电站和交通干线等重要地区,它所带来的灾害和损失更为巨大。地震毁坏农田耕地,震垮房屋,中断交通运输,破坏通讯和水利设施。1923 年 3 月 24 日炉霍 - 道孚间地震,一个连一个的小村子全被地震夷平,成为废墟,城乡 200 里内炊烟断绝。1933 年 8 月叠溪大震时,叠溪城在 1 分钟间即时毁灭,城廓无一幸存者。

第三,地震造成灾区人畜重大伤亡。

地震时,十室九倾,号呼沸天,“陵谷迁移白昼昏,虫沙猿鹤竟无存。”“男呻女吟泣覆釜,神呼鬼救忙支撑。”这就是对一个个生命的逝去,一户户家庭破亡的最好写照。1850 年 9 月 12 日夜间出现的西昌 7.5 级地震,造成 2.7 万人死亡。1923 年炉霍 - 道孚间地震,死人在 3000 以上,以致殁者无人棺敛,生者啼饥呼寒,其状之惨,目击心伤。1933 年叠溪地震,叠溪全城及周围 60 余城镇村寨全部覆灭,人畜均深埋于数十丈或百余丈之下,一草一木,已不再有,仅叠溪一镇死亡人数即在 577 人以上。此次地震共造成 6865 人死亡,8277 人受伤和受灾,牲畜死亡 8878 头(只)。1948 年 5 月 25 日理塘 7.3 级地震,压死埋没 800 余人,伤数百人,死牲畜 800 余头,甚有全家死亡者。1973 年 2 月 6 日炉霍雅德 7.6 级地震,死亡 2175 人,受伤 2756 人,绝户 88 户,孤儿 43 人,牲畜死亡 40427 头(只)。

第四,地震还会引起火灾、水灾、泥石流、爆炸、毒气蔓延等次生灾害,而次生灾害带来的损失有时甚至比单纯一次地震所造成的危害还要大得多。

1850 年西昌地震,房屋倒塌后木料将灶内火引燃,造成大火灾,时值府考,各县童生聚集县城,死人很多。1870 年巴塘地震,当时居民家里都在生火煮午饭,屋宇崩塌后熊熊大火在片刻间遍烧全城,当人们跑去取水时,发现村庄附近的浇田水槽已被倒塌下来的墙石砸裂、堵塞,断绝了水源,大家不知所措。被压在塌屋下面还活着的人们,被烟薰火烤难以忍受,个个痛哭惨叫,呼喊求救,有的被活活烧死,大部分房屋和财物也被焚毁。大火持续了一个多星期,“番民均被压烧过半,纷纷搬移如蚁。”

四川山区发生大震时,山崩塞河,积水成湖,随后堤坝决溃,洪水冲刷下游田园,造成水灾。地震时产生的强列震动,使山体岩石泥沙崩滑,形成泥石流,并向低处俯冲倾泻,冲毁村庄、农田、道路。1786 年 6 月,泸定地震,大渡河雍塞溃缺,一涌而下,势如山例,沿河房屋居民悉漂以去。激流至嘉定,浪高数丈,如山行然,城上惊观水势落江者不计其数。沿河沟港,水皆倒射数十里,至湖北宜昌水势始渐平缓,舟船遇之,无不立覆。1874 年,灌县地震,山洪冲没民房数十家,淹毙 300 余人。1933 年 8 月 25 日,叠溪发生 7.5 级地震,大量土石落下来,迅速在岷江上筑起三道 100 多米高的大坝,使岷江水断流 43 天,江水逆流 20 多公里。地震后 45 天,即 10 月 9 日 7 时,堤坝突然溃决,水流汹涌,奔腾澎湃,2 小时即冲到茂县县城,第二天到达了灌县,直至距叠溪 260 公里的乐山。灌县以上村镇冲没大半,死人达 2500 多,灌县全县共死 1600 余人,冲坏熟地 4000 余亩。洪水到达乐山大佛岩边,冲毁船筏数支,溺毙百数十人。1976 年松潘 - 平武大地震,震松了的风化层、破碎带、滑坡体大量崩塌,滚石和泥石流不断倾泻,覆盖、毁坏土地数万亩,加重了灾情。

第五,强震带给人们严重的心理损害和广泛深远的社会影响,正常的生产、生活秩序被打乱,这远非一般的财产损失可比。

大震之时,万户倾颓,屋翻骇浪,人们惊惶万状,东奔西跑,群相趋避;大震之后,室无完卵,木石填塞,死尸横陈,嗷嗷遍野,商旅裹足,满目荒凉,人心动荡不安。1976 年松潘—平武地震,人们恐震情绪强烈,出现了惊慌、外逃、外迁、跳楼现象,给社会生活带来影响。同时谣言四起,人心浮动,加剧了社会不安定状况,学校停课,商店停业,厂矿停产。8 月 27 日,安县汉昌乡红光村“一步登天道”利用唐山、松潘发生地震,散布封建迷信,妖言惑众,诱惑全村 61 人集体投水,造成 41 人死亡的重大事件。1983 年 12 月 5 日,万县发生 3.8 级地震,正看露天电影的人们慌忙外逃,挤伤人员;在校上晚自习的学生跳窗,3 人受重伤;还有 20 多万人跑出屋外露宿,严重影响了工作、生活秩序。1989 年 11 月 20 日,重庆江北县发生地震,全县 76 所中小学受灾,55 所学校 9440 名中小学生被迫停课;在慌乱撤离中有 35 名学生受伤,其中重伤 10 人。

第五节  防震抗震减灾措施

面对同样的地震灾难,是否采取得力有效的救助措施,人身的伤亡和财产的损失会截然不同。因为许多灾民并非死于地震发生之时,而是死在震后没有得到及时救助,病死、饿死、冻死的占绝大多数。建国前,统治当局对地震现象了解甚少,遇到震灾,既不能防,又无法抗,不是惊疑失措,束手待毙,就是求神拜佛,祭告山川,而对饥寒交迫、走投无路的灾民不闻不问,甚至假借赈济之名行贪污中饱之实,以致灾情蔓延,疫病流行,田园荒芜,野有饿殍,全无生理之象。1850 年 9 月,西昌发生 7.5 级地震,造成 2 万多人死亡。当地府、县官吏不是在赈灾施救上下功夫,而是妄听妖言,认为此次灾难乃“牛鸣”引起,牛鸣而地震,于是出告示禁牛入城,并将乡村所蓄牛俱横小木拦口,以止其鸣,同时改“牛”为“刘”,“鸣”为“明”。1933 年,叠溪遭受巨震,3 个月后又发生重大水灾,而水灾造成的人畜伤亡和财产损失比地震本身的直接灾害还要大。其实,水灾是完全可以避免的,只因国民党政府根本不顾灾民死活,既不及时疏导叠溪积水,又不把接踵而至的水患通知下游各处,才酿成如此大灾大难。水灾发生后,经各方呼吁,灾民领得一些零星赈款,但终归杯水车薪,无济于事。四川善后督办刘湘正忙于谋求四川军政统一的军阀混战,哪有闲暇顾及在饥寒线上痛苦挣扎的灾民,国民党政府所谓“一夫不得其所,若己推诸沟中”的美言,只不过是欺骗舆论的幌子而已!

建国后,四川各族人民在党和政府的领导下,提高了对地震灾害的认识,不但在震前采取防震抗震措施,而且在地震发生后积极组织抢救,使震区人民生命财产的损失减少到最低限度。

1976 年 4 月,四川有关部门指出松潘——茂汶及其附近地区有发生地震的危险性,要求各地加强震情监测,发现临震异常现象及时上报。随后,推广地震知识的宣传和普及工作,放映地震科教影片和发送地震科普画册。中共四川省委加强了对地震预报和防震减灾工作的领导,对未来发生的地震和地震灾情采取了有力措施和应急对策。7 月底,沿松潘、龙门山地震带及其附近地区各类群测点发展到 3000 多个,测报人员 8600 多人。8 月,松潘、平武地震发生后,中共中央、国务院、四川省革委和阿坝州委、绵阳地委立即向灾区人民发出了慰问电,各级慰问团先后进入灾区,慰问受灾干部群众。派出工作组,领导抗震救灾工作。省交通部门调整 830 余辆汽车,运送救灾人员及 647 吨救灾物资;部队和民兵运输团利用肩挑背扛,翻山越岭,把 590 多吨粮食,8000 多公斤药品,7000 多件衣服和大量的油毡、塑料布等救灾物资送到灾区前线。部队还派出 6 架次飞机进行灾情侦察和物资空投。地震平息后,根据各县受灾情况,对救灾款项作了分配,扶助震区群众开展生产自救和重建家园工作,特别是对震中小河 5 个居民组 1000 多群众,分别作了妥善安置,解除了群众的后顾之忧。

面对突如其来的地震灾害,如何迅速作出有效的防御?有哪些被实践证明是切实可行的措施可采用呢?

第一,重视防震减灾体系的建设,增强抵御地震灾害的能力。

贯彻以防为主,防治结合的指导方针,要将防震、抗震作为重要工作内容之一列入议事日程,从组织领导、机构设置、工作制度、财力物力到具体措施,逐一落实,常抓不懈。必须建立以政府为领导,主管部门负责、相关部门配合、单位和群众积极参与的防震抗震体系,对可能发生的地震灾害,应有一套预警和应急预案,一旦发生重震和大震,能在最短时间内将信息传递到千家万户,并组织群众迅速撤离,妥善安置。

第二,强化地震监测预报,尽量准确预报每次大震可能发生的时间、地点、范围、震级及危害。

根据地质构造特点和历史地震情况,并参考当前地震活动趋势及各种有关现象,分析确定往后几年或几十年内可能发生大地震的“危险区”及地震的最大强度,划分出地震区域。然后在地震危险区加强对各种地震前兆现象的观测,力争在大震发生之前找到科学根据,发出地震危险警报,使当地人民有所准备。

第三,制订抗震计划,采取抗震设防措施,把握重点、险点,防患于未然。

1、重大工程项目选址,应尽量避开活动断裂带中容易发生地震的部位。工程建设必须根据地震基本烈度,采取具体防震措施,确保施工质量。1990 年国家地震局颁布新的《中国地震烈度区划图》,提供了各地 50 年超越概率 10% 的地震烈度值(地震基本烈度)。按该图所示,四川境内的 33 个市、县、区地震基本烈度小于Ⅵ度,82 个市、县、区地震基本烈度Ⅵ度,83 个市、县、区地震基本烈度Ⅶ度,15 个县地震基本烈度Ⅷ度,4 个市县地震基本烈度大于Ⅸ度。该图是四川省一般建筑工程地震设计的依据。

2、地震危险区的房屋建筑物、水坝河堤、道路桥梁以及重大工程设备,要作一次技术检查,有计划地予以加固;对急需的设备器材(电话线路、通讯设施、电力枢纽、救灾工具、药品、粮食、车辆等)以及危险品,应确保安全。

3、山区需防止地震可能引起的危石滚落、陡崖崩塌、滑坡、地陷以及泥石流等危害。

4、经常进行地震知识的宣传、普及、推广工作,加强全民防震、识震、避震教育,提高广大群众在发生地震时的自救和施救能力,稳定社会心理秩序。

第四,抓住临震前兆,有计划有组织有秩序地疏散人群,“人离屋、猪离圈。”

在听到逐渐加强的地声,或感到逐渐加强的地面振动时,应迅速疏散到空旷地区;在公共场所的人群,要有秩序地迅速散开;在屋里的人要赶快跑到室外,来不及跑时,应迅速躲在坚固的家具下面,要特别注意灭火,断电。人员疏散时,注意避开高大的建筑物,不要通过狭窄街巷。在山区应远离崖陡坡和水库、河渠两岸,不要靠近高压电线、变压器等。

第五,及时抢险,控制灾情,减少人畜伤亡和财产损失,并防止火灾、水灾、爆炸等次生灾害的发生。

第六,大震之后应加强对余震的预测和防御工作。大震以后几小时、几天或几个月,可能再发生很多足以造成破坏的地震,应提高警惕。

第七,恢复生产,重建家园,使灾区群众生活得到妥善的安置。

第八,现场调查震区情况,做好震灾评估,为地震灾害基础研究提供第一手材料。

正文完
 
kdmin
版权声明:本站原创文章,由 kdmin 2021-06-16发表,共计6629字。
转载说明:除特殊说明外本站文章皆由CC-4.0协议发布,转载请注明出处。
隔震支座厂家
评论(没有评论)
隔震支座厂家